一二、远离四句

齐老师与后学弟子合著 | 2018-06-23 | 下载

【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:世尊,惟愿为说离一异、俱不俱、有无、非有非无、常无常。一切外道所不行,自觉圣智所行。离妄想自相共相,入于第一真实之义。诸地相续,渐次上上增进清净之相,随入如来地相,无开发本愿。譬如众色摩尼,境界无边相行。自心现趣部分之相,一切诸法。我及余菩萨摩诃萨,离如是等妄想自性自共相见,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令一切众生一切安乐具足充满。】

离四句、绝百非,乃菩萨入道之初门。这段经文例举了五个“四句”,列于下:①“一异”四句:一、异、亦异亦不异、非异非不异。②“俱不俱”四句:俱、不俱、亦俱亦不俱、非俱非不俱。③“有无”四句:有、无、亦有亦无、非有非无。④“非有非无”四句:非有、非无、亦非有亦非无、非非有非非无。⑤“常无常”四句:常、无常、亦常亦无常、非常非无常。请看③和④,把③的第四句“非有非无”扩展开,就是④。 一异、俱不俱、常无常等,也能这么扩展。④的第四句还能扩展,这就会出现“非非非有非非非无”。继续这么扩展,甚至可以到上百个“非”(百非)。这不都是戏论么!而外道却离不开这些。

如果把④看作③的扩展,也就是说,④包括在③里,那么,这段经文说了四句:第一句:一,异。比如,所有众生的第八识,是只有一个呢?还是有多个,各不相同呢?第二句:俱,不俱。俱,就是都有;不俱,就是并非都有。比如,所有众生都有第八识呢?还是也可能有、也可能没有呢?第三句:有,无,非有,非无。比如,第八识是实有?还是根本就没有?也许是并非实有?或者是并非没有?第四句:常,无常。比如,第八识是常在不灭呢?还是无常,会断灭呢?应该远离这四句戏论。

关于“百非”,古德另有详细的计算,如下:四句,有“本、末、三世、已起、未起”,积成百句,皆非真实,故名“百非”。比如“有无”四句,是“本四句”。从“有无”四句扩展出来的,都是“末四句”。可以扩展成四个末四句,列于下:①“有”中四句:有有、有无、有亦有亦无、有非有非无②“无”中四句:无有、无无、无亦有亦无、无非有非无③“亦有亦无”中四句:亦有亦无有、亦有亦无无、亦有亦无亦有亦无、亦有亦无非有非无④“非有非无”中四句:非有非无有、非有非无无、非有非无亦有亦无、非有非无非有非无。四个“末四句”,共十六句。“过去、现在、未来”三世,都有这十六句,就够四十八句了。这四十八句,都有“已起、未起”,已够九十六句。加上“本四句”,恰恰一百句。

哈哈!绕晕了吗?可是,古人不晕,古代哲人的思维,非我们现代人所能及。但是,这些都是戏论,外道离不开这些,我们应该远离这些。请接着经文:

“一切外道所不行,自觉圣智所行。”行什么?行这个“离”。一切外道离不开四句百非,自觉圣智则远离四句百非。“离妄想自相共相,入于第一真实之义。”““离妄想自相共相,入于第一真实之义。””——“一异”不同于“有无”,各有自相。而它们都有四句百非,四句百非就是共相。这些都是妄想的产物,应该远离。远离这些妄想,才能契入第一真实之义。“诸地相续,渐次上上增进清净之相,随入如来地相,无开发本愿。”——地是心地。从欢喜地,历经离垢地、发光地…… 乃至法云地,十地满心,就是“诸地相续,渐次上上增进清净之相”。 随之证入等觉、妙觉,就是“随入如来地相”。 “无开发本愿”是说,诸地相续、如来地相,是以无功用本愿力证入。也就是说,这是无为法。“譬如众色摩尼,境界无边相行。”——就象摩尼宝珠,众多的颜色随映而现。无量无边的修行境界,也是这样自然地随心而现。“自心现趣部分之相,一切诸法。”——一切诸法,都是自心所现的差别,心外无法。“我及余菩萨摩诃萨,离如是等妄想自性自共相见,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令一切众生一切安乐具足充满。”——大慧菩萨说:我和其他大菩萨,离四句、绝百非,发愿疾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,是为了使一切众生也一切安乐、一切具足、一切充满。也就是说,我们发愿“速开智慧成佛,救度众生,不求余果”,所以问您远离“一异、俱不俱、有无、非有非无、常无常”这样的问题。

【佛告大慧:善哉善哉!汝能问我如是之义。多所安乐,多所饶益,哀愍一切诸天世人。佛告大慧:谛听谛听,善思念之。吾当为汝分别解说。大慧白佛言:善哉世尊,唯然受教。佛告大慧:不知心量愚痴凡夫,取内外性,依于一异、俱不俱、有无、非有非无、常无常自性,习因计著妄想。】

佛赞扬大慧菩萨:好啊好啊!你为了哀愍一切诸天世人,安乐一切诸天世人,饶益一切诸天世人,而提问这样的问题,这很好啊。佛告诉大慧菩萨:注意听注意听,用心思维,我现在就给你分别解说。大慧菩萨说:好,世尊,我们在注意听您开示。佛告诉大慧菩萨:凡夫愚痴,不知道眼前的世界并非实有,错误地以为一切事物各有实性,妄取其内性、外性,横生分别,从而杜撰出“一异、俱不俱、有无、非有非无、常无常”等戏论,用于解释其内外自性。这是因为他们夙世有妄想执著的习气,所以造成这样错误。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,佛接着举出七个比喻:

【譬如群鹿,为渴所逼,见春时焰,而作水想,迷乱驰趣,不知非水。如是愚夫,无始虚伪妄想所熏习,三毒烧心,乐色境界。见生住灭,取内外性,堕于一异、俱不俱、有无、非有非无、常无常想,妄见摄受。】

第一喻,渴鹿驰焰:就象一群干渴的鹿,总想找到水喝。春时太阳照耀大地,远看似水,叫做“阳焰”。渴鹿看到阳焰,以为是水,不知道那不是水,所以狂乱地奔驰,追逐阳焰。愚痴凡夫由于无始劫来虚伪妄想执著,已熏染成顽固的习气,贪嗔痴三毒烧心,喜欢沉溺于物质境界,见物质境界有生住灭(如色身会老死),于是杜撰出“一异、俱不俱、有无、非有非无、常无常”等戏论,妄图找到一个长久摄受物质境界的办法。这也象渴鹿驰焰一样,错在认虚妄为真实。

【如揵闼婆城,凡愚无智,而起城想,无始习气计著相现。彼非有城、非无城,如是外道无始虚伪习气计著。依于一异、俱不俱、有无、非有非无、常无常见,不能了知自心现量。】

第二喻,揵闼婆城:揵闼婆城就是海市蜃楼。海市蜃楼只是个影相,并不是实有这个城,所以“非有城”。虽无实体,但影象不无,所以“非无城”。愚痴凡夫没有智慧,以为实有这个城。外道也是这样,由于无始虚伪习气计著,心外取法,妄认眼前这个无常的世界是实有。既认实有,又见无常,刹那变坏,于是杜撰出“一异、俱不俱、有无、非有非无、常无常”等戏论,妄图解释他们认假做真的矛盾,这都是他们不能了知自心现量造成的。

【譬如有人,梦见男女象马车步城邑园林山河浴池种种庄严,自身入中。觉已,忆念。大慧,于意云何?如是士夫,于前所梦忆念不舍,为黠慧不?大慧白佛言:不也,世尊。佛告大慧:如是凡夫,恶见所噬,外道智慧,不知如梦自心现性,依于一异、俱不俱、有无、非有非无、常无常见。】

第三喻,忆梦不舍:黠慧就是机敏聪慧。譬如有人做梦,梦见乘象的、骑马的、坐车的、步行的各种男女人群,还有城市、园林、山脉、河流、浴池等等清净庄严的景象,自身也进入其中。梦醒之后,仍然对梦境忆念不舍。佛问大慧菩萨:象这样忆梦不舍的人,算得上机敏聪慧吗?大慧菩萨回答:算不上。佛告诉大慧菩萨:象这样忆梦不舍的凡夫,已经被他自己的不正确见解吞噬了。外道那点小聪明也是这样,不知道眼前这个世界只是自心的幻现,象梦一样不实在,却认为是实有,这必会产生种种矛盾,于是杜撰出“一异、俱不俱、有无、非有非无、常无常”等戏论来解释。

【譬如画像不高不下,而彼凡愚作高下想。如是未来外道,恶见习气充满,依于一异、俱不俱、有无、非有非无、常无常见,自坏坏他。余离有无无生之论,亦说言“无”,谤因果见,拔善根本,坏清净因。胜求者当远离去。作如是说,彼堕自他俱见有无妄想已,堕建立诽谤,以是恶见当堕地狱。】

第四喻,画像高下:高下就是高低。譬如人的画像,并不能表示这个人的身材是高是低。而愚痴凡夫妄把画像当成真人,妄论高低,画得大了就说高,画得小了就说低。未来的外道也是这样,恶见炽盛,习气充满,依于“一异、俱不俱、有无、非有非无、常无常”等戏论,坏灭他人,抬高自己(其实是坏灭自己),粉饰自说,诽谤其余。把“远离有无”的无生之论,也谤言为无稽之谈。他们拨无因果,拔善根本,坏清净因。真求解脱者应该远离他们。他们如此说话,堕入“自、他、俱”“有、无”等妄想见解之后,更堕入“建立、诽谤”,持这样恶毒的见解,建立邪说,诽谤正法,应当堕入地狱。这里的“自、他、俱”可以这么理解:“自、他”就是抬高自己,诽谤他人。“俱”就是“入你法门,坏你法度”。这段经文所说的是“未来外道”。当时的“未来”,也就是咱们现在。佛刚才所说的这种情况,咱们不是已经看到过了么。

【譬如翳目见有垂发,谓众人言:汝等观此。而是垂发,毕竟非性、非无性,见不见故。如是外道妄见希望,依于一异、俱不俱、有无、非有非无、常无常见,诽谤正法,自陷陷他。】

第五喻,翳目垂发:翳目就是患有白内障的病眼。由于眼病,看见有头发在眼前下垂,就对大家说:“你们来看这些头发呀!” 而实际上,这些头发毕竟非性、非无性。实无垂发,所以说“非性”。但他妄见的幻象非无,所以说“非无性”。“见不见故”——实际没有这些垂发,应当不见垂发。由于眼病,认幻做真,是因为妄见“不见”之故。外道也是这样,妄见希望。“希”就是少,好眼多,病眼少。“望”就是看见。“希望”在这里的意思是“病眼所见”。“希望”还有希求、盼望的意思,也就是执取的意思。外道执著于错误的邪见,依仗“一异、俱不俱、有无、非有非无、常无常”等戏论,诽谤正法,自陷陷他。他们不但自己陷入邪见,还引领他人陷入邪见。

【譬如火轮非轮,愚夫轮想,非有智者。如是外道恶见希望,依于一异、俱不俱、有无、非有非无、常无常想,一切性生。】

第六喻,火轮非轮:点燃火把,旋转成轮。大多数人都知道,实际上并没有轮,只是一支火把在转动。也有少数没有智慧的愚人,以为有轮。外道也是这样,恶见希望,执著于错误的邪见,依仗“一异、俱不俱、有无、非有非无、常无常”等戏论,一切性生。“一切性生”的意思是,妄计一切虚妄幻相具有实性。

【譬如水泡似摩尼珠,愚小无知,作摩尼想,计著追逐。而彼水泡非摩尼、非非摩尼,取不取故。如是外道恶见妄想习气所熏,于无所有说有生,缘有者言灭。】

第七喻,水泡摩尼:小孩吹泡泡玩,飞舞起来,彩色斑斓,很象摩尼宝珠。傻孩子以为是宝珠,追着要取到手。“而彼水泡非摩尼、非非摩尼,取不取故”——那是水泡,不是摩尼宝珠,所以说“非摩尼”。但看起来很象摩尼宝珠,不象别的什么,别的什么就不是摩尼——非摩尼。不象别的什么,所以说“非非摩尼”。水泡是取不到的——不取。他要取这个“不取”——取不取。毕竟取不到,因为“取不取”之故。外道也是这样,由于恶见、妄想的习气所熏习,于无所有处妄说实有生起,攀缘这个“有”。取不到时,又妄说有“灭”。

【复次大慧,有三种量、五分论,各建立已,得圣智自觉,离二自性事。而作有性,妄想计著。】

三种量,就是现量、比量、非量。量,有“测量”的意思,比如用秤测定一个物体的重量。现在以钱塘江大潮为例,结合三类境和三自性,来简略说明这三种量。当你听说钱塘江大潮波澜壮阔,脑海里会浮现出潮水波澜壮阔的形象,这叫“独影境”,只是一个单独想象出来的影子。当你看到电视里直播钱塘江大潮的画面,就不是单独想象的影子了,画面已经带有钱塘江大潮的实质形象,这叫“带质境”。当你亲临现场,亲眼目睹、亲耳听闻、亲身感受钱塘江大潮的波澜壮阔,这叫“性境”。结合三性,“独影境”对应于妄想自性(遍计所执性),“带质境”对应于缘起自性(依他起性),“性境”对应于成自性(圆成实性)。结合三量,“性境”对应于现量,“带质境”对应于比量,“独影境”对应于非量。非量就是不正确的结论。释迦世尊批评外道的非量,对初学使用比量——方便说,最终显示现量——如来自觉圣智,圣谛第一义。

五分论,就是宗、因、喻、合、结。这是比量的具体方法。简单地说,“宗”就是论点,“因”就是论据,“喻”就是比喻,“合”就是综合、合理,“结”就是总结、结论。如果“因”和“喻”不能阐明“宗”,也就是“宗”和“因、喻”不能“合”,那就不能“结”,也就是结论不能成立。比如,外道说“声音是常”,这就立“宗”了,论点就是“声音有常性”。“因”呢,说是“所作性”,造作就会有声音。“喻”呢,比如撞钟,钟体虚空,撞钟就是所作的事情,撞就会发出钟声。然而,这明显不“合”,不合理呀!如果钟体没有虚空,是个金属疙瘩,有所作也不会发出钟声。如果虚空也是必要的条件,那么虚空并不是所作呀,“宗、因、喻”明显不合,结论不能成立。针对外道的谬说,佛法说“声音无常”,立“无常”为宗,也以“所作性”为“因”,作则有,不作则无,所以无常,“宗、因”相合。“喻”呢,也以“撞钟”为喻,不管钟体有没有虚空,撞则有声,不撞则无声。钟体有虚空,撞出的是钟声;钟体无虚空,撞出的是别声,更说明声音无常。“宗、因、喻”都相合,结论成立。另,“合”还有前提合适的意思。是因为外道立“常”,在这个前提下,佛法才说“无常”。有了这个前提,立“无常”就非常合适。若没有这个前提,佛法也不会无端建立“无常”论。

呵呵!有人说,这么绕来绕去,头都大了!可是,古印度的哲学家都是这么说话的。佛处在那个时代,也使用这种语言格式宣说佛法,“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”嘛。

接着看经文:“有三种量、五分论,各建立已,得圣智自觉,离二自性事”——佛法使用三种量、五分论等等方法,针对外道种种错谬的见解,各各建立正确的见解。建立之后,从而证得如来自觉圣智,远离“遍计所执、依他起”两种自性。如来自觉圣智就是“圆成实性”,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“而作有性,妄想计著。”这句经文是什么意思呢?这句经文是说,如来自觉圣智也不可得,“无智亦无得”嘛。如果远离“遍计所执、依他起”两种自性之后,而把“圆成实性”当作实有、以为可得,也是妄想执著。《金刚经》云:须菩提,于意云何?如来于然灯佛所,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?不也,世尊,如我解佛所说义,佛于然灯佛所,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佛言:如是,如是。须菩提,实无有法,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须菩提,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,然灯佛则不与我受记“汝于来世,当得作佛,号释迦牟尼。” 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是故然灯佛与我受记,作是言:“汝于来世,当得作佛,号释迦牟尼。” 何以故?如来者,即诸法如义。若有人言,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须菩提,实无有法,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须菩提,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于是中无实无虚。

【大慧,心意意识,身心转变,自心现,摄所摄诸妄想断,如来地自觉圣智。修行者不于彼作性非性想。】

先说“修行者不于彼作性非性想”。“作性想”就是认为有实性,“作非性想”先说“修行者不于彼作性非性想”。“作性想”就是认为有实性,“作非性想”就是认为没有实性。“不于彼作性非性想”就是《金刚经》所说的“于是中无实无虚”。不于什么作性非性想呢?

不于“心意意识”作性非性想。心意意识,泛指八识。

不于“身心转变”作性非性想。身转变,比如转肉身为虹身。心转变,是指转识成智。

不于“自心现”作性非性想。——不这样想:自心所起现的,是有,还是无。

不于“摄所摄诸妄想断”作性非性想。摄所摄诸妄想断,就是能摄受和所摄受等诸多妄想都断除了。

不于“如来地自觉圣智”作性非性想。——就是《金刚经》所说的“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于是中无实无虚”。

【若复修行者,如是境界性非性摄取相生者,彼即取长养,及取我人。】

如果修行人,于上述境界是实是虚,生起执取相,那就是执著我、人、众生、寿者。(长养,就是寿者。)

【大慧,若说彼性自性自共相,一切皆是化佛所说,非法佛说。又诸言说,悉由愚夫希望见生。不为别建立趣自性法得圣智自觉三昧乐住者分别显示。】

如来说法有实有权。权,就是权巧方便。佛也会方便说到性、相等法,但这样的一切理论都是化身佛所说的方便法,并非法身佛所说的真实法。之所以由化身佛说方便法,是因为愚夫希望见生。也就是说,凡夫愚痴,机缘未熟。只能给他们说方便法。这些方便法,并不是为“建立趣自性法得圣智自觉三昧乐住者”分别解说的。“建立趣自性法得圣智自觉三昧乐住者”就是大菩萨、法身大士。化佛所说的方便法,也使用类似“四句”的语言格式,旨在解除众生的妄想执著,从而证知自心现量。而外道“四句”却是见习所熏,不能了知自心现量。为此,佛接着举出五个比喻,如下:

【譬如水中有树影现,彼非影、非非影,非树形、非非树形。如是外道见习所熏,妄想计著,依于一异、俱不俱、有无、非有非无、常无常想,而不能知自心现量。】

第一喻,水中树影:佛说这水中树影“非影、非非影”,这树形“非树形、非非树形”,旨在说明这是自心现量,并无实物可得。而外道由于见习所熏,依于“一异、俱不俱、有无、非有非无、常无常”等戏论,妄想计著,而不知这是自心现量。

【譬如明镜,随缘显现一切色像,而无妄想。彼非像、非非像,而见像非像,妄想愚夫而作像想。如是外道恶见,自心像现,妄想计著,依于一异、俱不俱、有无、非有非无、常无常见。】

第二喻,明镜显像:心识随缘起现一切色像而无妄想。就象镜子映现一切形象而无痕迹一样。愚夫见像,佛说非像。愚夫见非像,佛说非非像。愚夫妄想,见非像也作像想。外道由于恶见的习性,自心像现,却依于“一异、俱不俱、有无、非有非无、常无常”见,妄想计著。也就是说,外道着相,还振振有辞。

【譬如风水和合出声,彼非性、非非性。如是外道恶见妄想,依于一异、俱不俱、有无、非有非无、常无常见。】

第三喻,风水出声:风吹水面,涛声阵阵,这是风水和合,非有实性,非无涛声,所以佛说,涛声非性非非性。而外道恶见妄想,依于“一异、俱不俱、有无、非有非无、常无常”见,粘着涛声。

【譬如大地无草木处,热焰川流,洪浪云涌。彼非性、非非性,贪无贪故。如是愚夫,无始虚伪习气所熏,妄想计著,依生住灭,一异、俱不俱、有无、非有非无、常无常。缘自住事门,亦复如彼热焰波浪。】

第四喻,热焰波浪:大地无草木处,热焰川流,洪浪云涌,就是前面说过的“阳焰”。阳焰并不是水,而看起来象水,所以佛说阳焰非性非非性。智者不贪着这个“非性非非性”的假象,知道这不是水。愚夫贪着这个水,就象前面讲的渴鹿驰焰。这样的愚痴凡夫,由于无始虚伪习气所熏习,妄想执著,搬弄“生、住、灭”的理论,搬弄“一异、俱不俱、有无、非有非无、常无常”的理论,用这些理论来攀缘“自住事门”,这也象妄认阳焰为水一样。什么是“自住事门”呢?就是自心所现的“生住灭”等事相。“缘自住事门,亦复如彼热焰波浪”,这句经文是说,已经知道是自心所现,却转而攀缘自心,这也是认假作真。

【譬如有人咒术机发,以非众生数,毗舍阇鬼方便合成,动摇云为。凡愚妄想,计著往来。如是外道恶见希望,依于一异、俱不俱、有无、非有非无、常无常见,戏论计著,不实建立。】

第五喻,咒术机发:有人会造能走动的木头人,那木头人并不是众生,之所以能走动,那是他驱使毗舍阇鬼,鬼令木头人动作的。愚痴凡夫妄想执著,以为木头人真的能往来。外道也是这样,恶见希望,认假作真,依于“一异、俱不俱、有无、非有非无、常无常”见,妄想计度,建立种种不切合实际的戏论。

【大慧,是故欲得自觉圣智事,当离生住灭,一异、俱不俱、有无、非有非无、常无常等恶见妄想。】

佛告诉大慧菩萨:综上所述,若要亲证如来自觉圣智,就应当远离“生、住、灭”,远离“一异、俱不俱、有无、非有非无、常无常”等恶见妄想。

【尔时,世尊欲重宣此义,而说偈言:】【幻梦水树影 垂发热时焰 如是观三有 究竟得解脱】

三有,就是欲有、色有、无色有。三有就是三界。三界并非实有,如幻、如梦、如水中树影、如病眼见垂发、如阳焰。这样看三界,才能究竟得解脱。

【譬如渴鹿想 动转迷乱心 鹿想谓为水 而实无水事】

众生的迷乱心,就象渴鹿驰焰一样。鹿错认阳焰为水,而实际上那并不是水。

【如是识种子 动转见境界 愚夫妄想生 如为翳所翳】

八识种子遇缘现行,就会起现动转的境界。愚痴凡夫看见境界,产生妄想,以为实有。就象病眼被白内障遮住,妄见形象一样。

【于无始生死 计著摄受性 如逆楔出楔 舍离贪摄受】

无始以来,摄受生死,执著为实有生死。那执著就象楔子钉在墙上,牢固的执著习气呀!若要了生脱死,就要跟自己逆,就要打掉楔子,就要舍离贪爱,就要舍离摄受。

【如幻咒机发 浮云梦电光 观是得解脱 永断三相续】

三相续,就是世界相续、众生相续、业果相续。这“三相续”其实就是生死。观生死,如幻非真,如木人不是人,如浮云飘渺,如梦不实,如闪电转瞬即逝,这样才能了生脱死。

【于彼无有作 犹如焰虚空 如是知诸法 则为无所知】

无有作,就是无为。诸法无为,就象阳焰,就象虚空,了不可得。这样了知诸法,则是无所知。无所知,才是真知。

【言教唯假名 彼亦无有相 于彼起妄想 阴行如垂发】

方便言教也是假名,也没有实相可得。若于方便言教生起妄想执著,也象阴鬼驱木人,也象病眼见垂发,也是认假作真。

【如画垂发幻 梦揵闼婆城 火轮热时焰 无而现众生】

众生相,如画像高下、如翳目垂发、如海市蜃楼、如旋火成轮、如热焰波浪,众生本无,只是心识起现的幻相。

【常无常一异 俱不俱亦然 无始过相续 愚夫痴妄想】

“一异、俱不俱、有无、非有非无、常无”等戏论,是无始以来错误的习气熏染相续,是愚痴凡夫的妄想。

【明镜水净眼 摩尼妙宝珠 于中现众色 而实无所有】

就象镜中像、水中影、眼里人、珠映色一样,种种色相其实都是一无所有。

【一切性显现 如画热时焰 种种众色现 如梦无所有】

不仅色相如此,而且色相的性质——“一切性”也是如此,如画像高下、如热焰波浪,众色所现之性,也如梦幻,也是一无所有。比如石头,其性坚硬。这坚硬之性,也是一无所有,也只是心识的幻现而已。

【复次大慧,如来说法,离如是四句:谓一异、俱不俱、有无、非有非无、常无常,离于有无、建立诽谤、分别,结集真谛、缘起、道灭解脱,如来说法以是为首,非性、非自在、非无因、非微尘非时、非自性相续,而为说法。】

佛又告诉大慧菩萨:如来说法,远离“一异、俱不俱、有无、非有非无、常无常”四句,远离“有、无”二边邪见,远离建立诽谤,远离妄想分别。如来所说,是于第一义不动摇,而应众生之因缘,随类解说的寂灭解脱之道,如来说法是以此为首。而非神我论、非大自在天创世论、非无因论、非微小的基因长时间进化之论、非自性相续遗传之论,如来离此种种论而为众生说法。

【复次大慧,为净烦恼尔焰障故,譬如商主,次第建立百八句无所有,善分别诸乘及诸地相。】

先解释“烦恼尔焰障”:烦恼障就是迷障、惑障,尔焰障就是悟障、智障。再解释“百八句无所有”:无所有,就是无相法。百八句无所有,就是一百零八句无相法门。佛又告诉大慧菩萨:如来为了净除大菩萨在“迷、悟”方面的障碍,次第建立一百零八句无相法门,为菩萨讲述大小乘的不同发心和菩萨诸地的心相差别。就象商主善于引导众商人经商一样。

【复次大慧,有四种禅。云何为四?谓愚夫所行禅、观察义禅、攀缘如禅、如来禅。】

佛又告诉大慧菩萨:有四种禅:愚夫所行禅、观察义禅、攀缘如禅、如来禅。

【云何愚夫所行禅?谓声闻缘觉外道修行者,观人无我性自相共相,骨璅、无常、苦、不净相,计著为首。如是相,不异观,前后转进,相不除灭。是名愚夫所行禅。】

什么是愚夫所行禅?是说声闻、缘觉、外道所修行的坐禅方法。比如白骨观(骨璅),观想“人无我”自共相的实性。观想人是一具白骨,人无常,人苦恼,人不净,以计度执著一具白骨为首要。就这样一直打坐观想一具白骨,不做其他的观想,前后转进,相不除灭。“前后转进”是说按先后顺序观想,比如,先观脚趾为白骨,逐渐向上扩展。“相不除灭”是说死执一具白骨,并不除灭白骨之相。这就是愚夫所行禅。

【云何观察义禅?谓人无我自相共相,外道自他俱无性已,观法无我。彼地相义,渐次增进,是名观察义禅。】

什么是观察义禅?这是初门菩萨所修之法。先解释“俱无性已”,俱无性已,就是都不真实、都已舍离。舍离什么了?舍离“人无我”的自相共相,舍离外道的自、他。 舍离之后,观法无我,也就是说,超越了人无我,再观法无我。《八识规矩补注》云:“分别二障极喜无,六七俱生地地除。” 分别,就是“分别我执”。二障,就是烦恼障和所知障。极喜,就是初地欢喜地。“六七俱生”就是潜伏在第六识、第七识的“俱生我执”。初地菩萨已经断了“分别我执”,已经除掉了烦恼障和所知障,而断除“俱生我执”,还须要经历二地到七地的过程,地地断除。这就是经文里所说的“彼地相义,渐次增进”。这就是观察义禅。

【云何攀缘如禅?谓妄想、二无我、妄想,如实处不生妄想。是名攀缘如禅。】

什么是攀缘如禅?这是圆顿菩萨所修之法。“妄想、二无我、妄想”,前一个妄想是指人法二执,通过“彼地相义,渐次增进”,达到二无我的境界,但若执取二无我为实有,也是妄想。“攀缘如禅”,如就是如实,如实处不生妄想,二无我也不可执。这就是攀缘如禅,这是八地以上菩萨所修。

【云何如来禅?谓入如来地,得自觉圣智相三种乐住,成办众生不思议事,是名如来禅。】

什么是如来禅?是说证入佛地,已得如来自觉圣智,成就三种乐住。三种乐住,就是三德涅槃。三德,就是法身德、般若德、解脱德,这三种德都具有“常乐我净”四个特性。三德是从三染“苦、惑、业”转化过来的,所谓“翻三染成三德”,翻就是转化的意思。一、翻苦身成法身德。是说,于生灭无常之身,若能观察五蕴本空,不生不灭,即成法身。正如临济禅师所说:你一念心上清净光,是你屋里法身佛。二、翻烦恼成般若德。是说,意识所起之烦惑,若能观察惑体本空,自性不实,即成智慧。正如临济禅师所说:你一念心上无分别光,是你屋里报身佛。三、翻结业成解脱德。解脱即自在之义。是说,身口所作诸业,若能观察其性本空,则无系缚之相,于一切法无不自在,即成解脱。正如临济禅师所说:你一念心上无差别光,是你屋里化身佛。“成办众生不思议事” 不思议事,就是无为妙用。成办众生不思议事,是说当体起用,成就众生。这就是如来禅。

【尔时,世尊欲重宣此义,而说偈言:】【愚夫所行禅 观察相义禅 攀缘如实禅 如来清净禅】【譬如日月形 钵头摩深险 如虚空火尽 修行者观察 如是种种相 外道道通禅 亦复堕声闻 及缘觉境界】

钵头摩,就是红莲花。外道妄执神我,依此修行,入定时观见日月之形明净朗照,或见海中红莲花,以此为真。“深险”就是,功夫越深越危险。修行者,是指小乘行人。小乘行人灰心灭志,作“苦、空、无常、无我”等观,如虚空无物,如薪尽火灭,以为空无一物就是涅槃。上述种种相,是外道的禅定境界,或者是声闻、缘觉的禅定境界。

【舍离彼一切 是则无所有 一切刹诸佛 以不思议手 一时摩其顶 随顺入如相】

应当舍离上述一切相。修行者见此种种相起现,不应该执取,若执著于此,则堕入外道邪禅,或落入二乘境界。舍离种种相,不见有一法可得。即使“一切刹诸佛,以不思议手,一时摩其顶,随顺入如相”,也是无所有。

 

本门概要:

  离四句、绝百非,就是本门的概要。本门不仅强调远离四句,还提到了三种量、五分论、四类禅。愚夫所行禅 小乘与外道所修。不同的是:外道妄想执著,着于有;二乘灰心灭志,偏于空。其主要内容是“人无我”。观察相义禅 大乘初门菩萨所修。其主要内容是“法无我”。攀缘如实禅 大乘圆顿菩萨所修。其主要内容是“如实处不生妄想”。如来清净禅 已入如来地。其主要内容是“成办众生不思议事”。《证道歌》云:“顿觉了,如来禅,六度万行体中圆”,就是“成办众生不思议事”。“无明实性即佛性,幻化空身即法身”,转苦身成佛性,就是法身德。“法身觉了无一物,本源自性天真佛”,转烦恼成觉了,就是般若德。“五阴浮云空去来,三毒水泡虚出没”,转惑业成虚无,就是解脱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