〇六、建立诽谤

齐老师与后学弟子合著 | 2018-06-23 | 下载

【尔时,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:世尊,建立诽谤相,惟愿说之。令我及诸菩萨摩诃萨,离建立诽谤二边恶见,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觉已,离常建立,断诽谤见,不谤正法。】

本经开篇大慧菩萨说偈赞佛,三度强调“智不得有无,而兴大悲心”,可见如来正智既不是有,也不是无。本非有而说有,名为建立,是常见;本非无而说无,名为诽谤,是断见。正智如如,既不能说有,又不能说无,说有说无都是谤法。建立是增益谤,诽谤是减损谤,亦有亦无是相违谤,非有非无是戏论谤。大慧菩萨问佛:请您给我们讲说建立和诽谤的表相,以使我们离开建立和诽谤这两种边见,速得无上正等正觉。觉悟之后,就会远离常见建立和断见诽谤,从而不谤正法。

【尔时,世尊受大慧菩萨请已,而说偈言:】

应大慧菩萨所问,佛说了下面一个偈子:

【建立及诽谤 无有彼心量 身受用建立 及心不能知 愚痴无智慧 建立及诽谤】

建立与诽谤都是心量,是自心的量度。本无这两种见,二见都不可得,所以说“无有彼心量”。身,就是色身,是正报。受用,就是资财等,是依报。这些都是自心的虚妄显现。由于愚痴,没有智慧,不知道是自心妄现,于是妄计有无,堕于二见之中。

【尔时,世尊于此偈义复重显示,告大慧言:有四种非有有建立。云何为四?谓非有相建立、非有见建立、非有因建立、非有性建立,是名四种建立。又诽谤者,谓于彼所立无所得,观察非分,而起诽谤。是名建立诽谤相。】

接着,佛重复揭示这个偈子的内涵。佛告诉大慧菩萨,有四种“非有有建立”,非有有,就是非有计有,本来没有而计度为有。有哪四种非有有建立呢?有“非有相建立、非有见建立、非有因建立、非有性建立”四种。诽谤不从他起,是建立法的接续。于所立法求不可得,即谤言诸法皆无。先是执有,后是落空,不能离开空有两边,所以说“观察非分”。由于观察非分,而起诽谤之见。以上是总说建立与诽谤的表相,下面分开来说。

【复次大慧,云何非有相建立相?谓阴界入非有自共相,而起计著,此如是,此不异,是名非有相建立相。此非有相建立,妄想无始虚伪过,种种习气计著生。】

什么是“非有相建立”呢?五阴、六入、十八界等法,本无自相,本无共相,本无所有,只是心识的幻象,但却对此横起计度,而生执著,说这些如是,那些不异。如是就是自相,不异就是共相。自共相本非有,却非有计有,这就是“非有相建立”。这是无始以来种种虚伪妄想执著的习气,而生成的错误,所以说“妄想无始虚伪过,种种习气计著生”。

【大慧,非有见建立相者,若彼如是阴界入,我、人、众生、寿命、长养、士夫见建立。是名非有见建立相。】

什么是“非有见建立”呢?五阴、六入、十八界等法,妄起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,还有长养、士夫等见。这就是“非有见建立”。这里的“长养”是指饮食、资具、睡眠等护持。经常养护,而得长久,这是长养见。“士夫”前面已提到过,可以简单理解为“神我”,众生妄计,我有士夫之用,能商贾书算经营农工,这是士夫见。

【大慧,非有因建立相者,谓初识无因生,后不实如幻,本不生。眼色明界念,前生生已,实已还坏。是名非有因建立相。】

什么是“非有因建立”呢?先解释“初识无因生,后不实如幻”,最初是无明妄动而生八识,这些都未离自心,并不是象外道所说的心外另有异因,这就是“初识无因生”。什么是“后不实如幻”呢?前面所说的“非有相建立”是妄计八识相分为实有,“非有见建立”是妄计八识见分为实有。其实八识的见分相分,都是形成八识之后的幻起,并非实有,所以说“后不实如幻”。既然如幻,岂有生乎!所以说“本不生”。外道所说的心外另有异因,就是“有因”。由于外道所说为非,所以说“非有因”。比如“眼色明界”四缘具足,就有了能见和所见。可是,满眼所见的都是生灭,“前生生已,实已还坏”,所以当知其不实如幻,并无实体,若真有实体,则不应刹那坏灭,应常住不坏。既知刹那生灭,并无实体,则知四缘亦无实,那么,外道所说的心外另有异因岂不也是“实已还坏”么,所以,异因论是站不住脚的。这就是非有因建立相。

【大慧,非有性建立相者,谓虚空、灭、般涅槃,非作。计著性建立,此离性非性。一切法如兔马等角,如垂发现,离有非有。是名非有性建立相。】

什么是“非有性建立”呢?先说“三无为”:三无为就是虚空无为、择灭无为、非择灭无为。经文里的“虚空”是指虚空无为,“灭”是指非择灭无为,“般涅槃”是指择灭无为。此三无为都没有“作”性,所以说“非作”。然而建立却是“有作”(有为),因实“非作”(无为),所以“建立”了无自性可得,故名“非有性”。经文里所说的“此离性非性”,是说“建立”离性,也离非性。离,就是离开,就是不相干。离性非性,就是与“性”和“非性”都不相干,这就是“非有性建立”。但是,外道凡愚却无性计性,妄计执著建立有实性——“计著性建立”。性,是指实性,是说实有;非性,就是无实性,是指断灭无。法,是指事物及其规律。一切法,是指一切事物及其规律。“一切法如兔马等角,如垂发现,离有非有”,是说一切诸法本来就是非有非无。如兔马等角,这是比喻非有。如垂发遮眼,不见真相,却显现幻象,幻象不无,这是比喻非无。非有——本就不是实有,当然无实性。非无——幻象不无,但不是实有,当然也无实性。这就是“非有性建立相”。

【建立及诽谤,愚夫妄想。不善观察自心现量,非圣贤也。是故离建立诽谤恶见,应当修学。】

建立与诽谤,这两者都是愚痴凡夫的妄想。他们不善于观照自心的现量,不能了知非有非无,而妄计有无,他们毕竟不是圣贤啊。所以,远离建立与诽谤两种恶见,应当是大菩萨修学的方向。

【复次大慧,菩萨摩诃萨善知心意意识、五法、自性、二无我相,趣究竟。为安众生故,作种种类像,如妄想自性处依于缘起。譬如众色如意宝珠,普现一切诸佛刹土,一切如来大众集会,悉于其中听受佛法。所谓一切法,如幻如梦,光影水月。】

经文里的“心意意识”是指八识。大菩萨善知五法、三自性、八识、二无我,可趣究竟之地。自行既成,当化众生,于是随类现形,所以说“作种种类像”。只是为安众生,故而随缘化导,然而,妄想缘起,生本无生,法身随缘,化而不化,所以说“如妄想自性处依于缘起”。“众色如意宝珠,普现一切诸佛刹土”,是比喻菩萨以一身现一切身,乃至普现一切诸佛刹,与诸大众听受如来说法。其所说者,如幻如梦,如镜中影,如水中月。普现一切佛刹而了无一法可得,了无一法可得而普现一切佛刹,如来自觉圣智,究竟极至于此。

【于一切法,离生灭断常,及离声闻缘觉之法。得百千三昧,乃至百千亿那由他三昧。得三昧已,游诸佛刹,供养诸佛,生诸天宫,宣扬三宝,示现佛身,声闻菩萨大众围绕。以自心现量度脱众生,分别演说外性无性,悉令远离有无等见。】

这一段经文是说心外无法。“外性无性”是说外境界是唯心显现,并不存在所谓“客观”的外境界,外境界并没有实性可得。声闻缘觉之法,有生有灭,有断有常。声闻所修的“苦、集、灭、道”四谛法,有生死可断,有寂灭能证,以为寂灭(涅槃)是常。缘觉所修的“无明、行、识、名色、六入、触、受、爱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”十二因缘法,探究“生”的过程更是详尽,“灭”的过程当然也详尽——无明灭则行灭,行灭则识灭……,乃至生灭则老死灭。详尽归详尽,却也是有生灭可断,有涅槃能证。经文说“于一切法,离生灭断常,及离声闻缘觉之法”——应该远离这些法。正如《心经》所说:无无明亦无无明尽,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,无苦集灭道。“三昧”是音译,又译作三摩提或三摩地,义译为正定,即远离邪乱、摄心不散的意思。“那由他”也是音译,又译作阿庾多,义译为万亿,是指数量极多。“得百千三昧,乃至百千亿那由他三昧”,简单地说,就是得无量三昧。得无量三昧之后,“游诸佛刹,供养诸佛。生诸天宫,宣扬三宝,示现佛身,声闻菩萨大众围绕”。这些都是自心现量,并无实性可得。“以自心现量度脱众生,分别演说外性无性,悉令远离有无等见。”以自心现量度脱众生,当然是为他们说“外性无性”——心外并没有外在的客观境界。使他们都能远离“有、无”等不正确的见解。

【尔时,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:】

讲完了上述道理之后,佛又以诗偈的形式作了个简练的总结,重宣此义:

【心量世间 佛子观察 种类之身 离所作行 得力神通 自在成就】

这个偈子的内容是:佛子以智慧观察到,这个世间及世间里各类身体,都是自心现量,心外无法。“所作行”就是有所作为之行,是有为。“离所作行”就是无为。“力神通”是指上述无量三昧。离开有为之后,证得无量三昧,自在成就上述“游诸佛刹,供养诸佛,生诸天宫,宣扬三宝,示现佛身,声闻菩萨大众围绕。以自心现量度脱众生,分别演说外性无性”。

本门概要:

  建立与诽谤,就是立和破。不立也不破,即远离建立与诽谤。应大慧菩萨所问,佛详细地讲述了建立与诽谤的表相——表现形式。然后指出,应该远离建立与诽谤。即使究竟成佛广度众生,也是虚幻,并非建立。即使断尽一切烦恼,也是虚幻,并非诽谤。这些都是自心现量,心外无法。本门不但批评了声闻缘觉小乘之法,而且明确指出,即使亲证如来圣智,究竟成佛,广度众生,这样的无上乘之法,也非实有,也不可得。正如《心经》所说:无智亦无得。